文以治国安天下,武能上马定乾坤。读书人是什么?父母官是什么?“文死谏武死战”的信仰又是什么?
三彩文官俑,陶质,唐代文物,左俑高66.5厘米、右俑高65.5厘米。1991年河南孟津送庄乡西山头村东南连霍高速路基下出土。现藏河南博物院。
(相关资料图)
文官俑(图左),扰发,头戴梁进贤冠,上穿绿、黄、白右衽间色襦,腰束带,下着白裙,腿间绿色长飘带,足着黄色云头履,拱手胸前立于三彩中台座。
文官俑(图右),头戴鹖冠,身穿黄、绿、白交领间色襦,外披假两,下着白裙,腿间绿色长飘带,足着黄色笏头履,拱手立于三彩中台座。
左侧的文官拱手而立,天庭饱满,鼻直口方,弯月似的眼中透出自信目光,大有光风霁月、翩翩君子之感。他在说什么,是力荐布衣才子还是妙吐锦绣文章?
右侧的文官衣带飘飘,浓眉低垂,长眼微眯,宽鼻头,厚嘴唇,周身散发着不怒自威的气场。他在想什么,是面刺天子之过还是痛批贪官污吏?
读书人是什么?父母官是什么?“文死谏武死战”的信仰又是什么?这一组文官俑坚定的站立在皇天后土之下,那些沉睡在浩瀚卷轴里的正直官吏都有了具体形象。
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
专家解读:
据河南博物院文博馆员熊丽萍、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何娟介绍,文官俑也叫文吏俑,基于北朝的小冠俑发展而来,是唐墓随葬品中较为常见的人物俑。比之前朝,到了唐代,文官俑在面相、冠服上有较大的改观,其表现为双手作拱,三停肃立,冠式有梁冠、鸟形冠、皮弁、高冠等。服饰为交领左衽的博衣,半翻的阔袖衣,袖宽到膝,手藏其中,外罩裲裆袍,褐衣白袴,脚穿如意头云履。
文官是一份古老的职业,商汤时期的伊尹、周文王时期的姜尚都是高级文官。隋唐之际,文官制度迎来了蓬勃发展期。受儒家思想的影响,唐代士人多投身政治,出仕为官,唐朝许多宰相便出身于进士。唐代文官俑的大量出现便是这一历史背景的直接体现。
唐代文官俑的釉色以黄褐、绿、白为主。文吏面部表情或儒雅含笑、或嗔目呵斥、或孤傲冷漠、或肃穆庄重,真实再现了唐代社会文臣官宦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面貌,体现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。
文官俑多左右成对并置于墓室较醒目之处,且高大精美,有不可侵犯之气势。通常与武士俑和镇墓兽等一起随葬在皇亲国戚和官吏墓中,昭示墓主人尊贵的身份与地位,同时也折射出盛唐时期经济与文化的繁荣,以及厚葬之风盛行的社会现实。
河南博物院馆藏的这两件文官俑,体形高大,施釉清新靓丽,是河南唐墓随葬品中难得的珍品,也是河南地区唐墓最重要的标准断代器物之一。
版权声明本稿件为独家原创,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(正观新闻)所有,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,如有违反,依法保留追究权。
关键词: